国潮真的比国外品牌差吗?(下集)
上周通过 《国潮真的比国外品牌差吗?(上集)》,我们简单探讨了国潮与国外品牌之间的差异。但只1次的采访相对片面,这便有了今回的下集。
一样,这次我们拿了几件衣服到3里屯太古里街头随机采访了1些年轻人,照旧让大家亲身触摸感受、给出相应评价和预估1个入手价格。但这回我们 “反其道而行之”,将1些国外的品牌包装成了国潮。
这当中分别是以高质素著称的日本品牌 nonnative、最近几年颇受明星爱好的波兰品牌 MISBHV 和来自英国的人气设计师品牌 CHRISTOPHER SHANNON。至于大家对这些打着 “国潮” 标签的国外品牌反应如何,通过刚才的视频你也都看到了。
“本钱多是 2、30 元,卖的话可能 199 元”
结果你也看到了,虽然有1些肯定,但大家的评价大多是 “设计普通”、“没有突出任何东西”,乃至还会觉得 “印花掉价”、“局部设计还需要打磨” 和 “穿着会很难受”。
至于价格,基于 “国潮” 标签,实际需要 4000+RMB 入手的 nonnative 带帽上衣,大家给出的价位在 200⑷00 元之间,最高不超过 800 元;1200+RMB 的 MISBHV T恤大致也是如此。对 600+RMB 的 CHRISTOPHER SHANNON T恤,最低则是给了 30 元的讽刺价格。而这些竟还是大家心里能接受眼前这件 “国潮” 的最高价位。
“1000 买牌子,零头买衣服”
当我公布这些衣服的实际入手价格,大家的反应除震惊就是 “太亏了”。即使是知道了这其实不是国潮而是某个国外品牌优普泰耐酸碱工作服,大家照旧觉得不值并且不会买。至于说为何不值,1部份认为眼前的衣服从材质到做工并没能配得上它的高价;另外一部份则是觉得设计感1般。
固然也不乏有1些相对客观的评判:有这样的 (高) 价格在,可能从侧面证明它有
自己的文化和受众群体。说白了现在买牌子都是买它背后的连体工作服图片大全价值,即 “1000 块买牌子,剩下的零头才是买衣服本身”。
还有些人认为:对寻求品牌或炫富的人来讲,国外品牌可能会有 “光环”。但如果只在乎衣服本身的质地、设计,自己其实不会受 “国外” 或 “国潮” 标签的影响。
“对国潮有认知偏差,说刺耳点比较崇洋媚外”
至于1个外来品牌,打上“国潮”的标签后就比它本来的实际价格低出了许多,对这点,大家的回答或许能代表现在1些年轻人对国潮的看法。
1方面他们认为:现在很多人都是看 Logo,如果是一样的材质或设计,肯定还是会选国外品牌;乃至一样的价位也不会选择国潮,说刺耳点比较崇洋媚外。
另外一方面则觉得是由于品牌效应和对国潮的1些认知偏差:国内、国外出发点不同,国外许多品牌都有推手在推;而国内比如1个 “设计师” 设计了1件衣服,随意找几个网红上身拍照,放到网上这就是1件 “国潮”,致使1提到 “国潮” 就觉得比较 “low”。
可是很多人都疏忽,这类“网红带货”的现象,几近全球都1样,在 instagram 、 twitter 等社交网络上,仿佛更严重,在我看来,也只是品牌运营的1种手段,奢侈大牌找明星,小众品牌找网红、 Kol ,实际都是1个道理。
两集下来,虽然不1定全面,但我们还是有了1些体悟: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品牌,除少数派以外,大部份人其实都对“自己关注之外的品牌”没有很大的好奇心。这也致使我们在买衣服的时候会主动偏向于某个自己了解得比较多、或是大家都认识的牌子,说白1点就是,既然要花钱,就不会选择冒险。不过,这其实不触及对错,毕竟花自己的钱买甚么东西,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无可非议。
另外1点更重要的是,或许是国内的大环境给了消费者们1个根深蒂固的印象,大家潜意识里还是认为 “国潮价格本来就低” 或 “不应当高”。
“中国制造”,好像1直都与便宜劳动、做工堪忧、“软质量问题”等等挂钩,打个很实际的比喻,我们在国外逛街,看到1件还算满意的外国品牌衣服时,却发现打着“中国制造”的标签,我相信很多人还是会斟酌1下,由于大家还是会担心它的做工、质量。鉴于控制本钱,国外品牌选择在中国生产,这点也很好理解…但当我们发现 F.I.L. 和 FEIT 店里放着的靴子也是“中国制造”的时候,实际上我们也没有萌发多少自豪感,反而很多人会去求初期的韩版…如果“中国制造”真是那末不堪1谈的话,我相信人工本钱再便宜,这些重视品质的品牌也不会斟酌来这边生产。
所以“中国制造”在人们的心目中,好像还没有真正跟国际水平接轨。虽然现实是如今很多国外品牌都选择在中国生产,乃至是某些重视手工制作的品牌,他们也会选择国内的手工团队负责生产。另外一方面,一样在本土生产的1些范围不大的国潮品牌中,他们在硬件和软件上也不输来自国外的很多街头品牌,就像我们在《上集》里把某些国潮衣服拿到街上,很多人在摸过看过以后,他们都表示料子、做工和设计都做得不错……嗯,不过说句实在话,虽然大家在嘴巴上都这么说,但在《下集》的时候,只要1谈到挂上国潮品牌的标签时,心里的固有想法或许还是会左右这件衣服在价值上的判断,普遍偏低。可能,做好1百件衣服,真也抵不过坏掉口碑的那些印象吧。
我不是要来弄国潮品牌的“政治正确”,但现实情况是,只要1天我们还没能为“中国制造”(质量和设计)自发感到自豪,那国潮品牌1天还是比不过国外品牌,这更像是心理上的1道坎。最大的问题其实不在于消费者们是不是还在“崇洋媚外”,而是大家对“中国制造”的信心,目前还没被真正地建立起来,这也许才是 “国潮价格本来就低” 或 “不应当高”,“国内比国外低档”这类潜意识想法的核心缘工作服纱织数1612由。
国潮品牌有无足够的底气,为消费者们建立起这样的信心,我不敢说目前已做出了吹糠见米的效果,但最少,我们已在往好的方向走,并且越走越近了。
这是“1句”分割线,最后再说说谨代表我个人的观点。
对我自己来讲,选择穿衣服本是1种表达态度的方式。你说我傻也好,我在买衣服的标准上,质量和舒适度其实并不是重要考量的条件,只要不会差到令我皮肤过敏、影响穿用又或行动不便的,基本上我都能接受。
我斟酌更多的是品牌背后的态度,这品牌对我来讲有无给到我1致的共鸣,这跟品牌本身的完全度有关,其实不只是1个线头又或用料上不上乘的问题,我相信这跟品牌的地域属性或生产能力没有太大的dq冰雪皇后工作服关系,是全部品牌显现而出的态度。世界上任何1个品牌,都可以实现很好的品牌完全度。
举个例子,我并没有觉得 Gosha 这类牌子的面料有多独特,最初在网络上看到的时候,我们也看不出其面料及质量具体怎样,那为何还会有那末多人愿意在摸都没摸过的情况下入坑?我不排除存在某些“明星带货”的现象,但其品牌表现出的极高完全度,确切能显现出1种“吸粉”的态度魅力,乃至左右时尚圈的设计趋势。
因此,放眼未来,当我们再拿国潮品牌到国际台面去比较的话,往后也许不再能只是搬出“我们家的衣服没线头”、“我们用了某某科技面料”这样局限性的说法了,毕竟我们做的不只是1件衣服,而是1个品牌。游船工作服款式
“1000 买牌子,零头买衣服”,我相信这句话不会只合适形容国外品牌的。
特别鸣谢:
3里屯太古里
作者: Xue
摄像师 / 后期:袁远
摄影师:姜琼
热门内容
点击以下图片查看
国潮真的比国外品牌差吗?(上集)
送你郑秀妍亲签的 Coterie 合作眼镜,想要吗?
时隔半年,你还想入手 Yeezy Runner 吗?
Advertising:ad@nowre.com
Marketing:info@nowre.com